卷三十二
果之四味类一十三种秦椒《本经》蜀椒《本经》崖椒《图经》蔓椒《本经》地椒《嘉祐》胡椒《唐本》毕澄茄《开宝》山胡椒附吴茱萸《本经》食茱萸《唐本》即辣子盐麸子《开宝》咸平、酸角、咸草附醋林子《图经》茗《唐本》即茶皋芦《拾遗》上附方旧五十四,新九十六。
《本草纲目》果部第三十二卷
果之四味类一十三种
秦椒《本经》中品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大椒《尔雅》檓毁花椒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秦椒生泰山山谷及秦岭上,或琅琊。
八月、九月采实。
〔弘景曰〕
今从西来。
形似椒而大,色黄黑,味亦颇有椒气。
或云即今樛树子。樛乃猪椒,恐谬。
〔恭曰〕
秦椒树、叶及茎、子都似蜀椒,但味短实细尔。
蓝田、秦岭间大有之。
〔颂曰〕
今秦、凤、明、越、金、商州皆有之。
初秋生花,秋末结实,九月、十月采之。
《尔雅》云:檓,大椒。郭璞注云:椒丛生,实大者为檓也。
《诗·唐风》云:椒聊之实,繁衍盈升。陆机《疏义》云:椒树似茱萸,有针刺。茎叶坚而滑泽,味亦辛香。蜀人作茶,吴人作茗,皆以其叶合煮为香。今成皋诸山有竹叶椒,其木亦如蜀椒,小毒热,不中合药也,可入饮食中及蒸鸡、豚用。东海诸岛上亦有椒,枝、叶皆相似。子长而不圆,甚香,其味似橘皮。岛上獐、鹿食其叶,其肉自然作椒、橘香。今南北所生一种椒,其实大于蜀椒,与陶氏及郭、陆之说正相合,当以实大者为秦椒也。
〔宗奭曰〕
此秦地所产者,故言秦椒。
大率椒株皆相似,但秦椒叶差大,粒亦大而纹低,不若蜀椒皱纹为高异也。然秦地亦有蜀椒种。
〔时珍曰〕
秦椒,花椒也。始产于秦,今处处可种,最易蕃衍。
其叶对生,尖而有刺。四月生细花。五月结实,生青熟红,大于蜀椒,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。
范子计然云:蜀椒出武都,赤色者善;秦椒出陇西天水,粒细者善。苏颂谓其秋初生花,盖不然也。
【修治】同蜀椒。
椒红
【气味】辛,温,有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生温、熟寒,有毒。〔权曰〕苦、辛。
〔之才曰〕恶栝楼、防葵,畏雌黄。
【主治】除风邪气,温中,去寒痹,坚齿发,明目。久服,轻身好颜色,耐老增年通神。《本经》。疗喉痹吐逆疝瘕,去老血,产后余疾腹痛,出汗,利五脏。《别录》。上气咳嗽,久风湿痹。孟诜。治恶风遍身,四肢■〈疒,君/巾〉痹,口齿浮肿摇动,女人月闭不通,产后恶血痢,多年痢,疗腹中冷痛,生毛发,灭瘢。甄权。能下肿湿气。震亨。
【附方】旧六。
膏瘅尿多其人饮少。
用秦椒二分出汗,瓜蒂二分,为末。
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《伤寒类要》。
手足心肿乃风也。
椒、盐末等分,醋和傅之,良。《肘后方》。
损疮中风以面作馄饨,包秦椒,于灰中烧之令热,断开口,封于疮上,冷即易之。孟诜《食疗》。
久患口疮大椒去闭口者,水洗面拌,煮作粥,空腹吞之,以饭压下。
重者可再服,以瘥为度。《食疗本草》。
牙齿风痛秦椒煎醋含漱。孟诜《食疗》。
百虫入耳椒末一钱,醋半盏浸良久,少少滴入,自出。《续十全方》。
蜀椒《本经》下品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巴椒《别录》汉椒《日华》川椒《纲目》南椒《炮炙论》蓎藙唐毅点椒〔时珍曰〕蜀,古国名。汉,水名。今川西成都、广汉、潼川诸处是矣。巴亦国名,又水名。今川东重庆、夔州、顺庆、阆中诸处是矣。川则巴蜀之总称,因岷、沱、黑、白四大水,分东、西、南、北为四川也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蜀椒生武都山谷及巴郡。
八月采实,阴干。
〔弘景曰〕
蜀郡北部人家种之。皮肉厚,腹里白,气味浓。江阳、晋康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,辛而不香,力势不如巴郡者。
〔恭曰〕
今出金州西域者最佳。
〔颂曰〕
今归、峡及蜀川、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。
木高四五尺,似茱萸而小,有针刺。叶坚而滑,可煮饮食。四月结子无花,但生于枝叶间,颗如小豆而圆,皮紫赤色,八月采实,焙干。
江淮、北土亦有之,茎叶都相类,但不及蜀中者良而皮厚、里白、味烈也。
〔时珍曰〕
蜀椒肉厚皮皱,其子光黑,如人之瞳人,故谓之椒目。他椒子虽光黑,亦不似之。若土椒,则子无光彩矣。
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使南椒须去目及闭口者,以酒拌湿蒸,从巳至午,放冷密盖,无气后取出,便入瓷器中,勿令伤风也。〔宗奭曰〕凡用秦椒、蜀椒,并微炒使出汗,乘热入竹筒中,以梗捣去里面黄壳,取红用,未尽再捣。或只炒热,隔纸铺地上,以碗覆,待冷碾取红用。
椒红
【气味】辛,温,有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大热。
多食,令人乏气喘促。口闭者杀人。〔诜曰〕五月食椒,损气伤心,令人多忘。〔李廷飞曰〕久食,令人失明,伤血脉。
〔之才曰〕杏仁为之使,得盐味佳,畏款冬花、防风、附子、雄黄。可收水银。
中其毒者,凉水、麻仁浆解之。
【主治】邪气咳逆,温中,逐骨节皮肤死肌,寒热痹痛,下气。久服头不白,轻身增年。《本经》。除六腑寒冷,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,心腹留饮宿食,肠澼下痢,泄精,女子字乳余疾,散风邪瘕结,水肿黄疸,鬼疰蛊毒,杀虫、鱼毒。久服开腠理,通血脉,坚齿发,明目,调关节,耐寒暑,可作膏药。《别录》。治头风下泪,腰脚不遂,虚损留结,破血,下诸石水,治咳嗽,腹内冷痛,除齿痛。甄权。破癥结开胸,治天行时气,产后宿血,壮阳,疗阴汗,暖腰膝,缩小便,止呕逆。大明。通神去老,益血,利五脏,下乳汁,灭瘢,生毛发。孟诜。散寒除湿,解郁结,消宿食,通三焦,温脾胃,补右肾命门,杀蛔虫,止泄泻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颂曰〕
服食方,单服椒红补下,宜用蜀椒乃佳。段成式言椒气下达,饵之益下,不上冲也。
〔时珍曰〕
椒纯阳之物,乃手足太阴、右肾命门气分之药。其味辛而麻,其气温以热。禀南方之阳,受西方之阴。故能入肺散寒,治咳嗽;入脾除湿,治风寒湿痹,水肿泻痢;入右肾补火,治阳衰溲数,足弱久痢诸证。
一妇年七十余,病泻五年,百药不效。予以感应丸五十丸投之,大便二日不行。再以平胃散加椒红、茴香,枣肉为丸与服,遂瘳。每因怒食举发,服之即止。此除湿消食,温脾补肾之验也。
按《岁时记》言:岁旦饮椒柏酒以辟疫疠。椒乃玉衡星精,服之令人体健耐老;柏乃百木之精,为仙药,能伏邪鬼故也。吴猛真人《服椒诀》云:椒禀五行之气而生,叶青、皮红、花黄、膜白、子黑。其气馨香,其性下行,能使火热下达,不致上薰,芳草之中,功皆不及。其方见下。时珍窃谓椒红丸虽云补肾,不分水火,未免误人。大抵此方惟脾胃及命门虚寒有湿郁者相宜。若肺胃素热者,大宜远之。故丹溪朱氏云:椒属火,有下达之能。服之既久,则火自水中生。故世人服椒者,无不被其毒也。又《上清诀》云:凡人吃饭伤饱,觉气上冲,心胸痞闷者,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颗即散。取其能通三焦,引正气,下恶气,消宿食也。又戴原礼云:凡人呕吐,服药不纳者,必有蛔在膈间。蛔闻药则动,动则药出而蛔不出。但于呕吐药中,加炒川椒十粒良,盖蛔见椒则头伏也。观此,则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中用蜀椒,亦此义也。许叔微云:大凡肾气上逆,须以川椒引之归经则安。
【附方】旧十二,新二十三。
椒红丸治元脏伤惫,目暗耳聋。服此百日,觉身轻少睡,足有力,是其效也。服及三年,心智爽悟,目明倍常,面色红悦,髭发光黑。
用蜀椒去目及合口者,炒出汗,曝干,捣取红一斤。
以生地黄捣自然汁,入铜器中煎至一升,候稀稠得所,和椒末丸梧子大。
每空心暖酒下三十丸。
合药时勿令妇人、鸡、犬见。
诗云:其椒应五行,其仁通六义。欲知先有功,夜见无梦寐。四时去烦劳,五脏调元气。明目腰不痛,身轻心健记。别更有异能,三年精自秘。回老返婴童,康强不思睡。九虫顿消亡,三尸自逃避。若能久饵之,神仙应可冀。
补益心肾仙方椒苓丸:补益心肾,明目驻颜,顺气祛风延年。
真川椒一斤炒去汗,白茯苓十两去皮,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
每服五十丸,空心盐汤下。
忌铁器邵真人《经验方》。
虚冷短气川椒三两,去目并合口者,以生绢袋盛,浸无灰酒五升中三日,随性饮之。
腹内虚冷用生椒择去不拆者,用四十粒,以浆水浸一宿,令合口,空心新汲水吞下。
久服暖脏腑,驻颜黑发明目,令人思饮食。《斗门方》。
心腹冷痛以布裹椒安痛处,用熨斗熨令椒出汗,即止。孙真人方。
《冷虫心痛》川椒四两,炒出汗,酒一碗淋之,服酒。《寿域神方》。
阴冷入腹有人阴冷,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,日夜疼闷欲死。
以布裹椒包囊下,热气大通,日再易之,以消为度。《千金》。
呃噫不止川椒四两炒研,面糊丸梧子大。
每服十丸,醋汤下,神效。邵以正《经验方》。
传尸劳疰最杀劳虫。
用真川椒红色者,去子及合口,以黄草纸二重隔之,炒出汗,取放地上,以砂盆盖定,以火灰密遮四旁,约一时许,为细末,去壳,以老酒浸白糕和,丸梧子大。
每服四十丸,食前盐汤下。服至一斤,其疾自愈。
此药兼治诸痹,用肉桂煎汤下;腰痛,用茴香汤下;肾冷,用盐汤下。
昔有一人病此,遇异人授是方,服至二斤,吐出一虫如蛇而安,遂名神授丸。陈言《三因方》。
历节风痛白虎历节风痛甚,肉理枯虚,生虫游走痒痛,兼治痹疾,半身不遂。
即上治劳疰神授丸方。
寒湿脚气川椒二三升,疏布囊盛之,日以踏脚。贵人所用。《大全良方》。
诸疮中风生蜀椒一升,以少面和搜裹椒,勿令漏气,分作两裹,于課灰火中烧熟,刺头作孔,当疮上罨之,使椒气射入疮中,冷即易之。
须臾疮中出水,及遍体出冷汗,即瘥也。《韦宙独行方》。
疮肿作痛生椒末、釜下土、荞麦粉等分研,醋和傅之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囊疮痛痒红椒七粒,葱头七个,煮水洗之。
一人途中苦此,湘山寺僧授此方,数日愈,名驱风散。《经验方》。
手足皴裂椒四合,以水煮之,去渣渍之,半食顷,出令燥,须臾再浸,候干,涂猪羊脑髓,极妙。《胜金方》。
漆疮作痒《谭氏方》用汉椒煎汤洗之。
《相感志》云:凡至漆所,嚼川椒涂鼻上,不生漆疮。
夏月湿泻川椒炒取红:肉豆蔻煨各一两,为末,粳米饭丸梧子大。
每量人米饮服百丸。
飧泻不化及久痢。
小椒一两炒,苍术二两土炒,碾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
每米饮服五十丸。《普济》。
久冷下痢或不痢,腰腹苦冷。
用蜀椒三升,酢渍一宿,曲三升,同椒一升,拌作粥食,不过三升瘥。《千金方》。
老小泄泻小儿水泻,及人年五十以上患泻。
用椒二两,醋二升,煮醋尽,慢火焙干碾末,瓷器贮之。
每服二钱匕,酒及米饮下。谭氏。
水泻奶疳椒一分,去目碾末,酥调,少少涂脑上,日三度。姚和仲《延龄方》。
食茶面黄川椒红,炒碾末,糊丸梧子大。
每服十丸,茶汤下。《简便方》。
伤寒齿衄伤寒呕血,继而齿缝出血不止。
用开口川椒四十九粒,入醋一盏,同煎熟,入白矾少许服之。《直指方》。
风虫牙痛《总录》用川椒红末,水和白面丸皂子大,烧热咬之,数度愈。
一方:花椒四钱,牙皂七七个,醋一碗煎,漱之。
头上白秃花椒末,猪脂调傅,三五度便愈。《普济方》。
妇人秃鬓汉椒四两,酒浸,密室内日日搽之,自然长也。《圣惠方》。
蝎螫作痛川椒嚼细涂之,微麻即止。《杏林摘要》。
百虫入耳川椒碾细,浸醋灌之,自出。危氏方。
毒蛇咬螫以闭口椒及叶捣,封之良。《肘后方》。
蛇入人口因热取凉,卧地下,有蛇入口,不得出者。
用刀破蛇尾,纳生椒二三粒,裹定,须臾即自退出也。《圣惠方》。
小儿暴惊啼哭绝死。
蜀椒、左顾牡蛎各六铢,以酢浆水一升,煮五合。
每灌一合,《千金方》。
舌蹇语吃川椒,以生面包丸。
每服十粒,醋汤送下。《救急方》。
痔漏脱肛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钱,凉水送下,三五次即收。同上。
肾风囊痒川椒、杏仁研膏,涂掌心,合阴囊而卧,甚效。《直指方》。
椒目
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〔权曰〕苦、辛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水腹胀满,利小便。苏恭。治十二种水气,及肾虚耳卒鸣聋,膀胱急。甄权。止气喘。震亨。
【发明】〔权曰〕
椒气下达,故椒目能治肾虚耳鸣。用巴豆、菖蒲同碾细,以松脂、黄蜡溶和为挺,纳耳中抽之。治肾气虚,耳中如风水鸣,或如打钟磬之声,卒暴聋者。一日一易,神验。
〔宗奭曰〕
椒目治盗汗有功。将目微炒碾细,用半钱,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,睡时调服,无不效。盖椒目能行水,又治水蛊也。
〔震亨曰〕
诸喘不止,用椒目炒碾二钱,白汤调服二三服以上劫之,后乃随痰、火用药。
〔时珍曰〕
椒目下达,能行渗道,不行谷道,所以能下水燥湿、定喘消蛊也。
【附方】新五。
水气肿满椒目炒,捣如膏,每酒服方寸匕。《千金方》。
留饮腹痛椒目二两,巴豆一两去皮心,熬捣,以枣膏和,丸麻子大。
每服二丸,吞下其痛即止。又方:椒目十四枚,巴豆一枚,豉十六枚,合捣为二丸。服之,取吐利。《肘后方》。
痔漏肿痛椒目一撮,碾细。
空心水服三钱,如神。《海上方》。
崩中带下椒目炒碾细,每温酒服一勺。《金匮钩玄》。
眼生黑花年久不可治者。
椒目炒一两,苍术炒一两,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
每服二十丸,醋汤下。《本事方》。
叶
【气味】辛,热,无毒。
【主治】奔豚、伏梁气,及内外肾钓,并霍乱转筋,和艾及葱碾,以醋拌罨之。大明。杀虫,洗脚气及漆疮。时珍。
根
【气味】辛,热,微毒。
【主治】肾与膀胱虚冷,血淋色瘀者,煎汤细饮。
色鲜者勿服。时珍。出《证治要诀》。
崖椒宋《图经》
【释名】野椒
【集解】〔颂曰〕
施州一种崖椒,叶大于蜀椒,彼土人四季采皮入药。
〔时珍曰〕
此即俗名野椒也。
不甚香,而子灰色不黑,无光。
野人用炒鸡、鸭食。
椒红
【气味】辛,热,无毒。忌盐。〔时珍曰〕有毒。
【主治】肺气上喘,兼咳嗽。并野姜为末,酒服一钱匕。苏颂。
蔓椒《本经》下品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猪椒《别录》豕椒《别录》彘椒《别录》亟泛刖肮方贰侗鹇肌方?椒《图经》〔时珍曰〕此椒蔓生,气臭如狗、彘,故得诸名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蔓椒生云中山谷及丘冢间。
采茎根,煮酿酒。
〔弘景曰〕
山野处处有之,俗呼为樛子。
似椒、欓而小不香,一名亟罚梢哉舨〕龊埂?〔时珍曰〕
蔓椒野生林箐间,枝软如蔓,子、叶皆似椒,山人亦食之。
《尔雅》云,椒、榝丑梂,谓其子丛生也。陶氏所谓樛子,当作梂子,诸椒之通称,非独蔓椒也。
实、根、茎
【气味】苦、温、无毒。
【主治】风寒湿痹,历节疼,除四肢厥气,膝痛,煎汤蒸浴,取汗。《本经》。根主痔,烧末服,并煮汁浸之。藏器。贼风挛急。孟诜。通身水肿,用枝叶煎如汁,熬如饧状,每空心服一匙,日三服。时珍。出《千金》。
地椒宋《嘉祐》校正:自草部移入此。
【集解】〔禹锡曰〕
地椒出上党郡。
其苗覆地蔓生,茎、叶甚细,花作小朵,色紫白,因旧茎而生。
〔时珍曰〕
地椒出北地,即蔓椒之小者。贴地生叶,形小,味微辛。
土人以煮羊肉食,香美。
实
【气味】辛,温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淋渫肿痛。可作杀蛀虫药。《嘉祐》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牙痛地花椒、川芎尖等分,为末,擦之。《海上名方》。
胡椒《唐本草》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昧履支〔时珍曰〕胡椒,因其辛辣似椒,故得椒名,实非椒也。
【集解】〔恭曰〕
胡椒生西戎。
形如鼠李子,调食用之,味甚辛辣。
〔慎微曰〕
按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:胡椒出摩伽阤国,呼为昧履支。
其苗蔓生,茎极柔弱,叶长寸半。有细条与叶齐,条条结子,两两相对。其叶晨开暮合,合则裹其子于叶中。
形似汉椒,至辛辣,六月采,今食料用之。
〔时珍曰〕
胡椒,今南番诸国及交趾、滇南、海南诸地皆有之。
蔓生附树及作棚引之。叶如扁豆、山药辈。正月开黄白花,结椒累累,缠藤而生,状如梧桐子,亦无核,生青熟红,青者更辣。
四月熟,五月采收,曝干乃皱。今遍中国食品,为日用之物也。
实
【气味】辛,大温,无毒。
〔时珍曰〕辛热纯阳,走气助火,昏目发疮。〔珣曰〕多食损肺,令人吐血。
【主治】下气温中去痰,除脏腑中风冷。《唐本》。去胃口虚冷气,宿食不消,霍乱气逆,心腹卒痛,冷气上冲。李珣。调五脏,壮肾气,治冷痢,杀一切鱼、肉、鳖、蕈毒。大明。去胃寒吐水,大肠寒滑。宗奭。暖肠胃,除寒湿,反胃虚胀,冷积阴毒,牙齿浮热作痛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宗奭曰〕
胡椒去胃中寒痰,食已则吐水甚验。大肠寒滑亦可用,须以他药佐之,过剂则走气也。
〔震亨曰〕
胡椒属火而性燥,食之快膈,喜之者众,积久则脾胃肺气大伤。
凡病气疾人,益大其祸也。牙齿痛必用胡椒、荜茇者,散其中浮热也。
〔时珍曰〕
胡椒大辛热,纯阳之物,肠胃寒湿者宜之。热病人食之,动火伤气,阴受其害。时珍自少嗜之,岁岁病目,而不疑及也。后渐知其弊,遂痛绝之,目病亦止。才食一二粒,即便昏涩。此乃昔人所未试者。盖辛走气,热助火,此物气味俱厚故也。病咽喉口齿者,亦宜忌之。近医每以绿豆同用,治病有效。盖豆寒椒热,阴阳配合得宜,且以豆制椒毒也。按张从正《儒门事亲》云:噎膈之病,或因酒得,或因气得,或因胃火。
医氏不察,火里烧姜,汤中煮桂;丁香未已,豆蔻继之;荜茇未已,胡椒继之。虽曰和胃,胃本不寒;虽曰补胃,胃本不虚。况三阳既结,食必上潮,止宜汤丸小小润之可也。时珍窃谓此说虽是,然亦有食入反出、无火之证,又有痰气郁结、得辛热暂开之证,不可执一也。
【附方】旧二,新二十一。
心腹冷痛胡椒三七枚,清酒吞之。或云一岁一粒。孟诜《食疗》。
用椒四十九粒,乳香一钱,研匀。男用生姜、女用当归酒下。
又方:用椒五分,没药三钱,研细。分二服,温酒下。又方:胡椒、绿豆各四十九粒研烂,酒下神效。
霍乱吐泻孙真人:用胡椒三十粒,以饮吞之。《直指方》用胡椒四十九粒,绿豆一百四十九粒,研匀。木瓜汤服一钱。
反胃吐食戴原礼方用胡椒醋浸,日干,如此七次,为末,酒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醋汤下。《圣惠方》用胡椒七钱半,煨姜一两,水煎,分二服。是斋《百一方》用胡椒、半夏汤泡等分,为末,姜汁糊丸梧子大。每姜汤下三十丸。
夏月冷泻及霍乱。
用胡椒碾末,饭丸梧子大。
每米饮下四十丸。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赤白下痢胡椒、绿豆各一岁一粒,为末,糊丸梧子大。
红用生姜、白用米汤下。集简方。
大小便闭关格不通,胀闷二三日则杀人。
胡椒二十一粒,打碎,水一盏,煎六分,去滓,入芒消半两,煎化服。
《总录》。
小儿虚胀塌气丸:用胡椒一两,蝎尾半两,为末,面糊丸粟米大。
每服五七丸,陈米饮下。
一加莱菔子半两。钱乙方。
虚寒积癖在背膜之外,流于两胁,气逆喘急,久则营卫凝滞,溃为痈疽,多致不救。
用胡椒二百五十粒,蝎尾四个,生木香二钱半,为末,粟米饭丸绿豆大。
每服二十丸,橘皮汤下。
名磨积丸。《济生方》。
房劳阴毒胡椒七粒,葱心二寸半,麝香一分,捣烂,以黄蜡溶和,做成条子,插入阴内,少顷汗出即愈。《孙氏集效方》。
惊风内钓胡椒、木鳖子仁等分,为末,醋调黑豆末,和杵,丸绿豆大。
每服三四十丸,荆芥汤下。《圣惠》。
发散寒邪胡椒、丁香各七粒,碾碎,以葱白捣膏和,涂两手心,合掌握定,夹于大腿内侧,温覆取汗则愈。《伤寒蕴要》。
伤寒咳逆日夜不止,寒气攻胃也。
胡椒三十粒打碎,麝香半钱,酒一钟,煎半钟,热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风虫牙痛《卫生易简方》用胡椒、荜茇等分,为末,蜡丸麻子大。
每用一丸,塞蛀孔中。
《韩氏医通》:治风、虫、客寒,三般牙痛,呻吟不止。
用胡椒九粒,绿豆十一粒,布裹捶碎,以丝绵包作一粒,患处咬定,涎出吐去,立愈。
《普济方》用胡椒一钱半,以羊脂拌打四十丸,擦之追涎。
阿伽阤丸治妇人血崩。
用胡椒、紫檀香、郁金、茜根、小檗皮等分,为末,水丸梧子大。
每服二十丸,阿胶汤下。
〔时珍曰〕按《酉阳杂俎》:胡椒出摩伽阤国。此方之名,因此而讹者也。
沙石淋痛胡椒、朴消等分,为末。
每服用二钱,白汤下,日二。
名二拗散。《普济方》。
蜈蚣咬伤胡椒嚼封之,即不痛。《多能鄙事》。
毕澄茄宋《开宝》校正:自草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毗陵茄子〔时珍曰〕皆番语也。
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毕澄茄生佛誓国。
状似梧桐子及蔓荆子而微大。
〔珣曰〕
胡椒生南海诸国。向阴者为澄茄,向阳者为胡椒。按顾微《广州志》云:澄茄生诸海国,乃嫩胡椒也。
青时就树采摘,柄粗而蒂圆。
〔颂曰〕
今广州亦有之。
春夏生叶,青滑可爱。
结实似梧桐子,微大,八月、九月采之。
〔时珍曰〕
海南诸番皆有之。
蔓生,春开白花,夏结黑实,与胡椒一类二种,正如大腹之与槟榔相近耳。
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采得,去柄及皱皮了,用酒浸蒸之,从巳至酉,杵细晒干,入药用。
实
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〔珣曰〕辛、苦,微温。
【主治】下气消食,去皮肤风,心腹间气胀,令人能食,疗鬼气。能染发及香身。藏器。治一切冷气痰澼,并霍乱吐泻,肚腹痛,肾气膀胱冷。大明。暖脾胃,止呕吐哕逆。时珍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五。
脾胃虚弱胸膈不快,不进饮食。
用毕澄茄为末,姜汁打神曲糊,丸梧子大。
每姜汤下七十丸,日二服。《济生方》。
噎食不纳毕澄茄、白豆蔻等分,为末。
干舐之。《寿域神方》。
反胃吐食吐出黑汁,治不愈者。
用毕澄茄为末,米糊丸梧子大。
每姜汤下三四十丸,日一服。愈后服平胃散三百帖。《永类钤方》。
伤寒咳逆呃噫,日夜不定者。
用毕澄茄、高良姜各等分,为末。
每服二钱,水六分,煎十沸,入酢少许,服之。苏颂《图经》。
痘疮入目羞明生翳。
毕澄茄末,吹少许入鼻中,三五次效。《飞鸿集》。
鼻塞不通肺气上攻而致者。
毕澄茄丸:用毕澄茄半两,薄荷叶三钱,荆芥穗一钱半,为末,蜜丸芡子大。
时时含咽。《御药院方》。
【附录】山胡椒《唐本草》〔恭曰〕所在有之。
似胡椒,色黑,颗粒大如黑豆。
味辛,大热,无毒。
主心腹冷痛,破滞气,俗用有效。
吴茱萸《本经》中品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〔藏器曰〕茱萸南北总有,入药以吴地者为好,所以有吴之名也。〔时珍曰〕茱萸二字义未详。萸有俞、由二音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吴茱萸生上谷及冤句。
九月九日采,阴干。陈久者良。
〔颂曰〕
今处处有之,江浙、蜀汉尤多。
木高丈余,皮青绿色。叶似椿而阔厚,紫色。三月开红紫细花。七月、八月结实似椒子,嫩时微黄,至熟则深紫。或云:颗粒紧小,经久色青绿者,是吴茱萸;颗粒大,经久色黄黑者,是食茱萸。恐亦不然。按周处《风土记》云: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,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,可折其房以插头,云辟恶气御冬。又《续齐谐记》云: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。长房谓曰: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,宜令急去,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,登高饮菊花酒,此祸可消。景如其言,举家登高山,夕还见鸡、犬、牛、羊一时暴死。长房闻之曰:此代之矣。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,戴茱萸囊,由此尔。
〔时珍曰〕
茱萸枝柔而肥,叶长而皱,其实结于梢头,累累成簇而无核,与椒不同。一种粒大,一种粒小,小者入药为胜。
《淮南万毕术》云:井上宜种茱萸,叶落井中,人饮其水,无瘟疫。悬其子于屋,辟鬼魅。《五行志》云:舍东种白杨、茱萸,增年除害。
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使去叶梗,每十两以盐二两投东流水四斗中,分作一百度洗之,自然无涎,日干入丸散用之。若用醋煮者,每十两用醋一镒,煮三十沸后,入茱萸熬干用。〔宗奭曰〕凡用吴茱萸,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七次,始可焙用。
【气味】辛,温,有小毒。〔权曰〕辛、苦,大热,有毒。〔好古曰〕
辛、苦,热。气味俱厚,阳中阴也。
半浮半沉,入足太阴经血分,少阴、厥阴经气分。
〔思邈曰〕陈久者良,闭口者有毒。多食伤神,令人起伏气,咽喉不通。〔时珍曰〕辛热,走气动火,昏目发疮。
〔之才曰〕蓼实为之使。恶丹参、消石、白垩,畏紫石英。
【主治】温中下气,止痛,除湿血痹,逐风邪,开腠理,咳逆寒热。
《本经》。利五脏,去痰冷逆气,饮食不消,心腹诸冷绞痛,中恶心腹痛。《别录》。霍乱转筋,胃冷吐泻腹痛,产后心痛,治遍身■〈疒,君/巾〉痹刺痛,腰脚软弱,利大肠壅气,肠风痔疾,杀三虫。甄权。杀恶虫毒,牙齿虫,鬼魅疰气。藏器。下产后余血,治肾气、脚气水肿,通关节,起阳健脾。大明。主痢,止泻,厚肠胃,肥健人。孟诜。治痞满塞胸,咽膈不通,润肝燥脾。好古。开郁化滞,治吞酸,厥阴痰涎头痛,阴毒腹痛,疝气血痢,喉舌口疮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颂曰〕
段成式言椒气好下,茱萸气好上。言其冲膈,不可为服食之药,故多食冲眼又脱发也。
〔宗奭曰〕
此物下气最速,肠虚人服之愈甚。
〔元素曰〕
气味俱厚,浮而降,阳中阴也。其用有三:去胸中逆气满塞,止心腹感寒■〈疒/ㄎ〉痛,消宿酒,为白豆蔻之使也。
〔杲曰〕
浊阴不降,厥气上逆,咽膈不通,食则令人口开目瞪,阴寒隔塞,气不得上下。此病不已,令人寒中,腹满膨胀下利。宜以吴茱萸之苦热,泄其逆气,用之如神,诸药不可代也。不宜多用,恐损元气。
〔好古曰〕
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,宜此主之。震、坤合见,其色绿。故仲景吴茱萸汤、当归四逆汤方,治厥阴病及温脾胃,皆用此也。
〔时珍曰〕
茱萸辛热,能散能温;苦热,能燥能坚。故其所治之症,皆取其散寒温中、燥湿解郁之功而已。
案《朱氏集验方》云:中丞常子正苦痰饮,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,十日一发,头痛背寒,呕吐酸汁,即数日伏枕不食,服药罔效。宣和初为顺昌司禄,于太守蔡达道席上,得吴仙丹方服之,遂不再作。每遇饮食过多腹满,服五七十丸便已。少顷小便作茱萸气,酒饮皆随小水而去。前后痰药甚众,无及此者。用吴茱萸汤泡七次、茯苓等分,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熟水下五十丸。
梅杨卿方:只用茱萸酒浸三宿,以茯苓末拌之,日干。每吞百粒,温酒下。又咽喉口舌生疮者,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,移夜便愈。其性虽热,而能引热下行,盖亦从治之义;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,似不然也。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,啮茱萸一二粒,抹之即开,亦取其辛散耳。
【附方】旧二十五,新二十一。
风■〈疒,君/巾〉痒痹茱萸一升,酒五升,煮取一升半,温洗之,立止。孟诜《食疗》。
贼风口偏不能语者。
茱萸一升,姜豉三升,清酒五升,和煎五沸,待冷服半升,一日三服,得少汗即瘥。同上。
冬月感寒吴茱萸五钱,煎汤服之,取汗。
头风作痛茱萸煎浓汤,以绵染,频拭发根良。《千金翼方》。
呕涎头痛吴茱萸汤:用茱萸一升,枣二十枚,生姜一大两,人参一两,以水五升,煎取三升。每服七合,日三服。仲景方。
呕而胸满方同上。
脚气冲心吴茱萸、生姜擂汁饮,甚良。孟诜方。
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,上筑于咽喉,逆气连属而不能出,或至数十声,上下不得喘息。此由寒伤胃脘,肾虚气逆,上乘于胃,与气相并。《难经》谓之哕。《素问》云:病深者,其声哕。
宜服此方。如不止,灸期门、关元、肾俞穴。用吴茱萸醋炒热、橘皮、附子去皮各一两,为末,面糊丸梧子大。
每姜汤下七十丸。孙氏《仁存方》。
阴毒伤寒四肢逆冷。
用茱萸一升,酒拌湿,绢袋二个,包蒸极热,更互熨足心。候气透,痛亦即止,累有效。《圣惠方》。
中恶心痛吴茱萸五合,酒三升,煮沸,分三服。《杨氏产乳》。
心腹冷痛方同上。《千金》。
冷气腹痛吴茱萸二钱擂烂,以酒一钟调之。用香油一杯,入锅煎热,倾茱酒入锅,煎一滚,取服立止。《唐瑶经验方》。
脾元气痛发歇不可忍。
用茱萸一两,桃仁一两,和炒茱萸焦,去茱,取桃仁去皮尖研细,葱白三茎,煨熟,酒浸温服。《经验方》。
寒疝往来吴茱萸一两,生姜半两,清酒一升,煎温分服。《肘后方》。
小肠疝气夺命丹:治远年近日,小肠疝气,偏坠掣疼,脐下撮痛,以致闷乱,及外肾肿硬,日渐滋长,及阴间湿痒成疮。
用吴茱萸去梗一斤,分作四分:四两酒浸,四两醋浸,四两汤浸,四两童子小便浸一宿,同焙干,泽泻二两,为末,酒糊丸梧子大。
每服五十丸,空心盐汤或酒吞下。《如宜方》名星斗丸。《和剂局方》。
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。
用吴茱萸、硫黄各半两,同大蒜研,涂其腹。仍以蛇床子烟熏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。
用吴茱萸、川椒各一升,为末,炼蜜丸弹子大。
绵裹内阴中,日再易之。但子宫开,即有子也。《经心录》。
子肠脱出茱萸三升,酒五升,煎二升,分三服。《兵部手集》。
醋心上攻如浓酸。
用茱萸一合,水三盏,煎七分,顿服。
近有人心如蜇破,服此,二十年不发也。累用有效。同上。
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。
吴茱萸汤泡七次焙、干姜炮等分,为末,汤服一钱。《圣惠方》。
转筋入腹茱萸炒二两,酒二盏,煎一盏,分二服。得下即安。《圣济录》。
霍乱干呕不止。
吴茱萸泡炒、干姜炮等分,水煎服之。同上。
多年脾泄老人多此,谓之水土同化。
吴茱萸三钱泡过,入水煎汁,入盐少许,通口服。
盖茱萸能暖膀胱,水道既清,大肠自固。他药虽热,不能分解清浊也。孙氏《仁存方》。
脏寒泄泻倦怠减食。
吴茱萸汤泡过炒,猪脏半条,去脂洗净,装满扎定,文火煮熟,捣丸梧子大。
每服五十丸,米饮下,日二服。《普济》。
滑痢不止方同上。
下痢水泄吴茱萸泡炒、黄连炒各二钱,水煎服。未止再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赤白下痢《和剂局方》:戊己丸:治脾胃受湿,下痢腹痛,米谷不化。
用吴茱萸、黄连、白芍药各一两,同炒为末,蒸饼丸梧子大。
每服二三十丸,米饮下。
《百一选方》:变通丸:治赤白痢日夜无度,及肠风下血。
用川黄连二两,吴茱萸二两汤泡七次,同炒香,拣出各自为末,粟米饭丸梧子大,另收。
每服三十丸:赤痢,甘草汤下黄连丸;白痢,干姜汤下茱萸丸;赤白痢,各用十五丸,米汤下。此乃浙西河山纯老以传苏韬光者,救人甚效。
邓笔峰《杂兴方》:二色丸:治痢及水泄肠风。
用吴茱萸二两,黄连二两,同炒香,各自为末,以百草霜末二两,同黄连作丸;以白芍药末二两,同茱萸作丸。各用饭丸梧子大,各收。
每服五十丸:赤痢,乌梅汤下连霜;白痢,米饮下茱芍丸;赤白痢,各半服之。
赤痢脐痛茱萸合黑豆汤吞之。《千金方》。
肠痔常血下部痒痛如虫咬者。
掘地作坑烧赤,以酒沃之,捣茱萸二升入坑,乘热坐有孔板熏之,冷乃下。不过三四度愈。《肘后方》。
腹中癥块茱萸三升捣,和酒煮熟,布裹熨癥上。冷更炒热,更番熨之。癥移走,逐熨之,消乃止。《姚僧坦集验方》。
产后盗汗啬啬恶寒。
茱萸一鸡子大,酒三升,渍半日,煮服。《千金翼》。
口疮口疳茱萸末,醋调涂足心,一夕愈。《集简方》。
咽喉作痛方同上。
牙齿疼痛茱萸煎酒,含漱之。《孟诜本草》。
小儿头疮吴茱萸炒焦为末,入汞粉少许,猪脂、醋调涂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小儿瘭疮一名火灼疮,一名火烂疮。
茱萸煎酒,拭之良。《兵部手集》。
老小风疹方同上。《千金》。
痈疽发背及发乳诸毒。
用吴茱萸一升,捣为末,用苦酒调涂帛上,贴之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阴下湿痒吴茱萸煎汤,频洗取效。同上。
骨在肉中不出者。
咀茱萸封之,骨当腐出。孟诜《食疗》。
鱼骨入腹刺痛不得出者。
吴茱萸水煮一盏,温服,其骨必软出。未出再服。同上。
蛇咬毒疮用吴茱萸一两为末,冷水和,作三服,立安。《胜金方》。
肩疽白秃并用吴茱萸盐淹过,炒研,醋和涂之。《活幼口议》。
寒热怪病寒热不止,数日四肢坚如石,击之似钟磬声,日渐瘦恶。
用茱萸、木香等分,煎汤饮之愈。夏子益方。
叶
【气味】辛、苦,热,无毒。
【主治】霍乱下气,止心腹痛冷气。内外肾钓痛,盐碾罨之,神验,干即易。转筋者同艾捣,以醋和罨之。大明。治大寒犯脑,头痛,以酒拌叶,袋盛蒸熟,更互枕熨之,痛止为度。时珍。
枝
【主治】大小便卒关格不通,取南行枝,如手第二指中节,含之立下。苏颂。出《姚僧坦集验方》。
根及白皮
【气味】同叶。
【主治】杀三虫。《本经》。蛲虫。治喉痹咳逆,止泄注,食不消,女子经产余血,疗白癣。《别录》。杀牙齿虫,止痛。藏器。治中恶腹中刺痛,下痢不禁,疗漆疮。甄权。
【附方】旧二,新二。
寸白虫茱萸东北阴细根大如指者勿用,洗去土,四寸切,以水、酒各一升渍一宿,平旦分再服,当取虫下。《千金方》。
肝劳生虫眼中赤脉。
吴茱萸根为末一两半,粳米半合,鸡子白三个,化蜡一两半和,丸小豆大。
每米汤下三十丸,当取虫下。
脾劳发热有虫在脾中病,令人好呕者。
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,大麻子八升,橘皮二两,三物■〈口父〉咀,以酒一斗,浸一宿,微火薄暖之,绞去滓。
平旦空腹服一升,取虫下,或死或半烂,或下黄汁。
凡作药时,切忌言语。《删繁方》。
肾热肢肿拘急。
茱萸根一合半,桑白皮三合,酒二升,煮一升,日二服。《普济方》。
食茱萸《唐本草》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,并入《拾遗》欓子。
【释名】樧音杀。藙音毅。艾子《图经》越椒《博雅》欓子《拾遗》辣子〔弘景曰〕《礼记》名藙,而俗中呼为樧子,当是不识藙字也。〔恭曰〕《尔雅》云:椒樧丑梂。陆机《诗疏》云:椒,樧属也。并有樧名,陶说误矣。〔时珍曰〕此即欓子也。蜀人呼为艾子,楚人呼为辣子,古人谓之藙及樧子。因其辛辣,蜇口惨腹,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,故有诸名。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。孟诜谓茱萸之闭口者为欓子。马志谓粒大、色黄黑者为食茱萸,粒紧小、色青绿者为吴茱萸。陈藏器谓吴、食二茱萸是一物,入药以吴地者为良,不当重出此条,只可言汉与吴,不可言食与不食。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误耳。不知吴茱、食茱乃一类二种。茱萸取吴地者入药,故名吴茱萸。驲子则形味似茱萸,惟可食用,故名食茱萸也。陈藏器不知食茱萸即欓子,重出欓子一条,正自误矣。按曹宪《博雅》云:欓子、越椒,茱萸也。郑樵《通志》云:欓子一名食茱萸,以别吴茱萸。《礼记》三牲用藙,是食茱萸也。二说足正诸人之谬。
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欓子出闽中、江东。
其木高大似樗,茎间有刺。
其子辛辣如椒,南人淹藏作果品,或以寄远。《吴越春秋》云,越以甘蜜丸欓报吴增封之礼,则欓之相赠尚矣。
〔又曰〕
食茱萸南北皆有之。
其木亦甚高大,有长及百尺者。枝茎青黄,上有小白点。叶类油麻,其花黄色。
蜀人呼为艾子,《礼记》所谓藙者是也。藙、艾,声相近也。
宜入食羹中,能发辛香。
〔时珍曰〕
食茱萸、欓子、辣子,一物也。
高木长叶,黄花绿子,丛簇枝上。
味辛而苦,土人八月采,捣滤取汁,入石灰搅成,名曰艾油,亦曰辣米油,始辛辣蜇口,入食物中用。周处《风土记》以椒、欓、姜为三香,则自古尚之矣,而今贵人罕用之。
实
【气味】辛、苦,大热,无毒。
〔时珍曰〕有小毒,动脾火,病目者忌之。〔颖曰〕发疮痔、浮肿、虚恚。
〔之才曰〕畏紫石英。
【主治】功同吴茱萸,力少劣尔。疗水气用之佳。苏恭。心腹冷气痛,中恶,除咳逆,去脏腑冷,温中,甚良。孟诜。疗蛊毒飞尸着喉口者,刺破,以子揩之,令血出,当下涎沫。煮汁服之,去暴冷腹痛,食不消,杀腥物。藏器。治冷痢带下,暖胃燥湿。时珍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
赤白带下欓子、石菖蒲等分,为末。
每旦盐酒温服二钱。《经验方》。
久泻虚痢腹痛者,欓子丸治之。
欓子、肉豆蔻各一两,陈米一两半,以米一分同二味炒黄为末,一分生碾为末,粟米粥丸梧子大。
每陈米饮下五十丸,日三服。《普济方》。
盐麸子《开宝》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五■〈木備-亻〉音倍盐肤子《纲目》盐梅子同盐梂子同木盐《通志》天盐《灵草篇》叛奴盐《拾遗》酸桶《拾遗》〔藏器曰〕蜀人谓之酸桶,亦曰酢桶。吴人谓之盐麸。戎人谓之木盐。〔时珍曰〕其味酸、咸,故有诸名。《山海经》云:橐山多■〈木備-亻〉木,郭璞注云:■〈木備-亻〉木出蜀中,七八月吐穗,成时如有盐粉,可以酢羹。即此也。后人讹为五倍矣。
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盐麸子生吴、蜀山谷。
树状如椿。七月子成穗,粒如小豆。上有盐似雪,可为羹用。岭南人取子为末食之,酸咸止渴,将以防瘴。
〔时珍曰〕
肤木即■〈木備-亻〉木,东南山原甚多。
木状如椿。其叶两两对生,长而有齿,面青背白,有细毛,味酸。正叶之下,节节两边,有直叶贴茎,如箭羽状。五六月开花,青黄色成穗,一枝累累。七月结子,大如细豆而扁,生青,熟微紫色。其核淡绿,状如肾形。核外薄皮上有薄盐,小儿食之,滇、蜀人采为木盐。叶上有虫,结成五倍子,八月取之。详见虫部。
《后魏书》云:勿吉国,水气咸凝,盐生树上。即此物也。别有咸平树、咸草、酸角,皆其类也。附见于左。
【附录】咸平树真腊国人,不能为酸,但用咸平树叶及荚与子为之。
酸角云南、临安诸处有之。
状如猪牙皂荚,浸水和羹,酸美如醋。
咸草扶桑东有女国,产咸草。
叶似邪蒿,而气香味咸,彼人食之。
子
【气味】酸、咸,微寒,无毒。
盐霜制汞、硫。
【主治】除痰饮瘴疟,喉中热结喉痹,止渴,解酒毒黄疸,飞尸蛊毒,天行寒热,咳嗽,变白,生毛发,去头上白屑,捣末服之。藏器。生津降火化痰,润肺滋肾,消毒止痢收汗,治风湿眼病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盐麸子气寒味酸而咸,阴中之阴也。咸能软而润,故降火化痰消毒;酸能收而涩,故生津润肺止痢。肾主五液:入肺为痰,入脾为涎,入心为汗,入肝为泪,自入为唾,其本皆水也。盐麸、五倍先走肾、肝,有救水之功。所以痰涎、盗汗、风湿、下泪、涕唾之证,皆宜用之。
树白皮
【主治】破血止血,蛊毒血痢,杀蛔虫,并煎服之。《开宝》。
根白皮
【主治】酒疸,捣碎,米泔浸一宿,平旦空腹温服一二升。《开宝》。诸骨鲠,以醋煎浓汁,时呷之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按《本草集议》云:盐麸子根能软鸡骨。岑公云:有人被鸡骨哽,项肿可畏。用此根煎醋,啜至三碗,便吐出也。又彭医官治骨哽,以此根捣烂,入盐少许,绵裹,以线系定吞之,牵引上下,亦钓出骨也。
醋林子《图经》校正:自外类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〔时珍曰〕以味得名。
【集解】
〔颂曰〕醋林子,生四川邛州山野林箐中。
木高丈余,枝叶繁茂。三月开白花,四出。九月、十月子熟,累累数十枚成朵,生青熟赤,略类樱桃而蒂短。
熟时采之阴干,连核用。土人以盐、醋收藏充果食。其叶味酸,夷獠人采得,入盐和鱼脍食,云胜用醋也。
实
【气味】酸,温,无毒。
【主治】久痢不瘥,及痔漏下血,蛔咬心痛,小儿疳蛔,心腹胀满黄瘦,下寸白虫,单捣为末,酒服一钱匕甚效。盐、醋藏者,食之生津液,醒酒止渴。多食,令人口舌粗拆也。苏颂。
茗《唐本草》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苦■〈木荼〉搽、途二音。《唐本》槚《尔雅》蔎音设。荈音舛。
〔颂曰〕郭璞云:早采为茶,晚采为茗,一名荼,蜀人谓之苦茶。
陆羽云:其名有五:一茶,二槚,三蔎,四茗,五荈。〔时珍曰〕杨慎《丹铅录》云:荼即古茶字,音途,诗云“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”是也。颜师古云:汉时茶陵,始转途音为宅加切,或言《六经》无茶字,未深考耳。
【集解】〔《神农食经》曰〕
茶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。
凌冬不死,三月三日采干。
〔恭曰〕
茗生山南、汉中山谷,《尔雅》云:槚,苦茶。郭璞注云:树小似卮子。冬生叶,可煮作羹饮。
〔颂曰〕
今闽浙、蜀、江湖、淮南山中皆有之,通谓之荼。
春中始生嫩叶,蒸焙去苦水,末之乃可饮。与古所食,殊不同也。陆羽《茶经》云:茶者,南方嘉木。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,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。木如瓜芦,叶如卮子,花如白蔷薇,实如栟榈,蒂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其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栎壤,下者生黄土。艺法如种瓜,三岁可采。《阳岸阴林》:紫者上,绿者次;笋者上,芽者次;叶卷者上,舒者次。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间,茶之笋者,生于烂石之间,长四五寸,若蕨之始抽,凌露采之。茶之芽者,发于丛薄之上,有三枝、四枝、五枝,于枝颠采之。采得蒸焙封干,有千类万状也。略而言之:如胡人靴者蹙缩然,如犎牛臆者廉沾然,出山者轮穂然,拂水者涵澹然,皆茶之精好者也。如竹箨,如霜荷,皆茶之瘠老者也。其别者,有石楠芽、枸杞芽、枇杷叶,皆治风疾。又有皂荚芽、槐芽、柳芽,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。故今南人输官茶,往往杂以众叶。惟茅芦竹笋之类不可入,自余山中草木芽叶,皆可和合,椿、柿尤奇。真茶性冷,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。毛文锡《茶谱》云:蒙山有五顶,上有茶园,其中顶曰上清峰。昔有僧人病冷且久,遇一老父谓曰:蒙之中顶茶,当以春分之先后,多构人力,俟雷发声,并手采择,三日而止。若获一两,以本处水煎服,即能祛宿疾,二两当眼前无疾,三两能固肌骨,四两即为地仙矣。其僧如说,获一两余服之,未尽而疾瘳。其四顶茶园,采摘不废。惟中峰草木繁密,云雾蔽亏,鸷兽时出,故人迹不到矣。近岁稍贵此品,制作亦精于他处。
〔陈承曰〕
近世蔡襄述闽茶极备。惟建州北苑数处产者,性味与诸方略不同。今亦独名蜡茶,上供御用。碾治作饼,日晒得火愈良。其他者或为芽,或为末收贮,若微见火便硬,不可久收,色味俱败。惟鼎州一种芽茶,性味略类建茶,今汴及河北、京西等处磨为末,亦冒蜡茶者,是也。
〔宗奭曰〕
苦荼即今茶也。陆羽有《茶经》,丁谓有《北苑茶录》,毛文锡有《茶谱》,蔡宗颜有《茶对》,皆甚详。然古人谓茶为雀舌、麦颗,言其至嫩也。又有新芽一发,便长寸余,其粗如针,最为上品。其根干、水土力皆有余故也。雀舌、麦颗又在下品,前人未知尔。
〔时珍曰〕
茶有野生、种生,种者用子。其子大如指顶,正圆黑色。其仁入口,初甘后苦,最戟人喉,而闽人以榨油食用。二月下种,一坎须百颗乃生一株,盖空壳者多故也。畏水与日,最宜坡地荫处。清明前采者上,谷雨前者次之,此后皆老茗尔。采、蒸、揉、焙、修造皆有法,详见《茶谱》。茶之税始于唐德宗,盛于宋、元,及于我朝,乃与西番互市易马。夫茶一木尔,下为民生日用之资,上为朝廷赋税之助,其利博哉。昔贤所称,大约谓唐人尚茶,茶品益众。有雅州之蒙顶、石花、露芽、谷芽为第一,建宁之北苑龙凤团为上供。蜀之茶,则有东川之神泉兽目,硖州之碧涧明月,夔州之真香,邛州之火井,思安黔阳之都濡,嘉定之峨眉,泸州之纳溪,玉垒之沙坪。楚之茶,则有荆州之仙人掌,湖南之白露,长沙之铁色,蕲州蕲门之团面,寿州霍山之黄芽,庐州之六安英山,武冒之樊山,岳州之巴陵,辰州之溆浦,湖南之宝庆、荼陵。吴越之茶,则有湖州顾渚之紫笋,福州方山之生芽,洪州之白露,双井之白毛,庐山之云雾,常州之阳羡,池州之九华,丫山之阳坡,袁州之界桥,睦州之鸠坑,宣州之阳坑,金华之举岩,会稽之日铸。皆产茶有名者。其他犹多,而猥杂更甚。按陶隐居注苦茶云。酉阳、武昌、庐江、晋陵皆有好茗,饮之宜人。凡所饮物,有茗及木叶、天门冬苗、菝葜叶,皆益人。余物并冷利。又巴东县有真茶,火鴐作卷结为饮,亦令人不眠。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,并冷利。南方有瓜芦木,亦似茗也。今人采槠、栎、山矾、南烛、乌药诸叶,皆可为饮,以乱茶云。
叶
【气味】苦、甘,微寒,无毒。〔藏器曰〕苦寒,久食,令人瘦,去人脂,使人不睡。饮之宜热,冷则聚痰。
〔胡洽曰〕与榧同食,令人身重。〔李廷飞曰〕大渴及酒后饮茶,水入肾经,令人腰、脚、膀胱冷痛,兼患水肿、挛痹诸疾。大抵饮茶宜热宜少,不饮尤佳,空腹最忌之。〔时珍曰〕服威灵仙、土茯苓者,忌饮茶。
【主治】瘘疮,利小便,去痰热,止渴,令人少睡,有力悦志。
神农食经。下气消食。作饮,加茱萸、葱、姜良。苏恭。破热气,除瘴气,利大小肠。藏器。清头目,治中风昏愦,多睡不醒。好古。治伤暑。合醋,治泄痢,甚效。陈承。炒煎饮,治热毒赤白痢。同芎、葱白煎饮,止头痛。吴瑞。浓煎,吐风热痰涎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好古曰〕
茗茶气寒味苦,入手、足厥阴经。
治阴证汤药内入此,去格拒之寒,及治伏阳,大意相似。
经云:苦以泄之。其体下行,所以能清头目。
〔机曰〕
头目不清,热熏上也。以苦泄其热,则上清矣。且茶体轻浮,采摘之时,芽蘖初萌,正得春升之气,味虽苦而气则薄,乃阴中之阳,可升可降。利头目,盖本诸此。
〔汪颖曰〕
一人好烧鹅炙煿,日常不缺。人咸防其生痈疽,后卒不病。访知其人每夜必啜凉茶一碗,乃知茶能解炙煿之毒也。
〔杨士瀛曰〕
姜茶治痢。姜助阳,茶助阴,并能消暑、解酒食毒。且一寒一热,调平阴阳,不问赤、白、冷、热,用之皆良。生姜细切,与真茶等分,新水浓煎服之。
苏东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。
〔时珍曰〕
茶苦而寒,阴中之阴,沉也降也,最能降火。
火为百病,火降则上清矣。然火有五,火有虚实。若少壮胃健之人,心肺脾胃之火多盛,故与茶相宜。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,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,又兼解酒食之毒,使人神思闿爽,不昏不睡,此茶之功也。若虚寒及血弱之人,饮之既久,则脾胃恶寒,元气暗损,土不制水,精血潜虚;成痰饮,成痞胀,成痿痹,成黄瘦,成呕逆,成洞泻,成腹痛,成疝瘕,种种内伤,此茶之害也。民生日用,蹈其弊者,往往皆是,而妇妪受害更多,习俗移人,自不觉尔。况真茶既少,杂茶更多,其为患也,又可胜言哉?人有嗜茶成癖者,时时咀啜不止。久而伤营伤精,血不华色,黄瘁痿弱,抱病不悔,尤可叹惋。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载:武官因时病后,啜茗一斛二升乃止。才减升合,便为不足。有客令更进五升,忽吐一物,状如牛脾而有口。浇之以茗,尽一斛二升。再浇五升,即溢出矣。人遂谓之斛茗瘕。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。陶隐居《杂录》言丹丘子、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,壶公《食忌》言苦荼久食羽化者,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。按唐补阙母《炅茶饮》序云:释滞消拥,一日之利暂佳;瘠气侵精,终身之累斯大。获益则功归茶力,贻患则不谓茶灾。岂非福近易知,祸远难见乎?又宋学士苏轼《茶说》云:除烦去腻,世故不可无茶,然暗中损人不少。空心饮茶入盐,直入肾经,且冷脾胃,乃引贼入室也。惟饮食后浓茶漱口,既去烦腻,而脾胃不知,且苦能坚齿消蠹,深得饮茶之妙。古人呼茗为酪奴,亦贱之也。时珍早年气盛,每饮新茗必至数碗,轻汗发而肌骨清,颇觉痛快。中年胃气稍损,饮之即觉为害,不痞闷呕恶,即腹冷洞泄。故备述诸说,以警同好焉。又浓茶能令人吐,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,非其性能升也。
【附方】旧六,新十三。
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,置瓦盏内覆转,以巴豆四十粒,作二次烧烟熏之,晒干乳细。
每服一字,别入好茶末,食后煎服,立效。《医方大成》。
热毒下痢孟诜曰:赤白下痢。
以好茶一斤,炙捣末,浓煎一二盏服。久患痢者,亦宜服之。
《直指》用蜡茶,赤痢以蜜水煎服,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。二三服即愈。《经验良方》用蜡茶二钱,汤点七分,入麻油一蚬壳和服。须臾腹痛大下即止。
一少年用之有效。
一方:蜡茶末,以白梅肉和丸。
赤痢甘草汤下,白痢乌梅汤下,各百丸。
一方:建茶合醋煎,热服,即止。
大便下血营卫气虚,或受风邪,或食生冷,或啖炙煿,或饮食过度,积热肠间,使脾胃受伤,糟粕不聚,大便下利清血,脐腹作痛,里急后重,及酒毒一切下血,并皆治之。
用细茶半斤碾末,川百药煎五个烧存性。
每服二钱,米饮下,日二服。《普济方》。
产后秘塞以葱涎调蜡茶末,丸百丸,茶服自通。
不可用大黄利药,得者百无一生。郭稽中《妇人方》。
久年心痛十年、五年者。
煎湖茶,以头醋和匀,服之良。《兵部手集》。
腰痛难转煎茶五合,投醋二合,顿服。孟诜《食疗》。
嗜茶成癖一人病此。一方士令以新鞋盛茶令满,任意食尽,再盛一鞋,如此三度,自不吃也。男用女鞋,女用男鞋,用之果愈也。《集简方》。
解诸中毒芽茶、白矾等分,碾末,冷水调下。《简便方》。
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。
阴囊生疮用蜡面茶为末,先以甘草汤洗,后贴之妙。《经验方》。
脚丫湿烂茶叶嚼烂傅之,有效。《摄生方》。
蠼螋尿疮初如糁粟,渐大如豆,更大如火烙浆疱,疼痛至甚者。
速以草茶并蜡茶俱可,以生油调傅。药至,痛乃止。《胜金方》。
风痰颠疾茶芽、卮子各一两,煎浓汁一碗服。良久探吐。《摘玄方》。
霍乱烦闷茶末一钱煎水,调干姜末一钱,服之即安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月水不通茶清一瓶,入沙糖少许,露一夜服。
虽三个月胎亦通,不可轻视。鲍氏。
痰喘咳嗽不能睡卧。
好末茶一两,白僵蚕一两,为末,放碗内盖定,倾沸汤一小盏。临卧,再添汤点服。《瑞竹堂方》。
茶子
【气味】苦,寒,有毒。
【主治】喘急咳嗽,去痰垢。捣仁洗衣,除油腻。时珍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上气喘急时有咳嗽。
茶子、百合等分,为末,蜜丸梧子大。
每服七丸,新汲水下。《圣惠方》。
喘嗽齁■〈鼻/合〉不拘大人、小儿。
用糯米泔少许磨茶子,滴入鼻中,令吸入口服之。口咬竹筒,少顷涎出如线。不过二三次绝根,屡验。《经验良方》。
头脑鸣响状如虫蛀,名大白蚁。
以茶子为末,吹入鼻中,取效。杨拱《医方摘要》。
皋芦《拾遗》校正: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释名】瓜芦弘景苦■〈艹/登〉〔藏器曰〕《南越志》云:龙川县有皋芦,一名瓜芦,叶似茗。土人谓之过罗,或曰物罗,皆夷语也。
【集解】〔弘景苦菜注曰〕
南方有瓜芦,亦似茗。
若摘取其叶,作屑煮饮,即通夜不睡。煮盐人惟资此饮,而交、广最所重,客来先设,乃加以香筽之物。
〔李珣曰〕
按此木即皋芦也。生南海诸山中,叶似茗而大,味苦涩,出新平县。南人取作茗饮,极重之,如蜀人饮茶也。
〔时珍曰〕
皋芦叶状如茗,而大如手掌。
挼碎泡饮,最苦而色浊,风味比茶不及远矣。
今广人用之,名曰苦■〈艹/登〉。
叶
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〔时珍曰〕寒。
胃冷者不可用。
【主治】煮饮,止渴明目除烦,令人不睡,消痰利水。藏器。通小肠,治淋,止头痛烦热。李珣。噙咽,清上膈,利咽喉。时珍。